(联合早报网讯)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批评,有港人将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归咎过多内地人口来港、质疑单程证制度,是寻找替罪羊。
据明报报道,文章开首称,"遇到困难不纠根源却转而寻找替罪羊,不仅会使问题失焦,更不利于解决矛盾。今日香港楼价攀高不下、教育和医疗资源短缺、社会贫富差距拉大,有人高分贝质疑,这是内地人口过多来港的缘故,于是,单程证制度也被非议"。
文章援引香港保安局公布的资料显示,从1997年香港回归截至2012年底,共有7.6万余名内地居民持单程证赴港定居,其中约有一半与配偶团聚,一半与父母团聚,另有少数人与子女团聚,单程证堪称分居家庭团聚的"救命符"。
文章表示,现在香港社会不时传出要求调整单程证政策、减少配额的声音;也有人要求特区政府收回单程证的审批权;还有人认为,应该把学历因素考虑在内,"早些帮香港输入高素质人才,好过输入已经相当不少的低技术劳工"。但文章引述香港文汇报的评论称,"香港根本没有能力审批、限制大量的内地人口来港,如果不是中国内地执行单程证制度,为香港守好大门,香港难保不陆沉,这是单程证由内地政府审批不能忽略的历史渊源"。
文章道﹕"单程证制度合理,也并不由香港方面一力承担,但是持单程证来港人士毕竟是香港人口增添的主要来源。香港社会面对许多内外矛盾,民生资源短缺,物价腾起,外来人口很容易成为某些保守思维的替罪羊。对单程证的质疑及其背后的忧心,有关方面也不能轻慢。"
文章认为"改变和限制缺乏理据","蔓延开来将与香港自由开放的传统截然相悖。其实,现在香港的许多症结,有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因素。例如有媒体指出,上世纪80年代港英政府就把过度重视地产和金融的恶果种下,整整10年香港在泡沫中异常繁荣,制造业倾泻性北上,到上世纪90年代,超过七成香港工厂迁往内地,结构性失业开始出现,财富分化也进一步加剧,由此造成的高生产成本、高物价、高通胀是香港经济复苏挥之不去的桎梏。可见,出台适宜政策解决香港深层矛盾才是根本,这仰赖特区政府的智慧和香港与内地的合理沟通与互动。不过,帮助社会缓解『失焦』思维,做好政策解释也非常紧迫。"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